中国西部地区农户家庭金融服务需求与满足程度分析报告 2008-04-25 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调研报告系列 中国西部地区农户家庭金融服务需求与满足程度分析报告 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编号:WESTJJ2007-2 一、序 言 现代经济的发展,使得金融与经济的互动关系越来越紧密,金融发展正逐渐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金融的强有力支持,这一点对于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而言更是如此。而目前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具有哪些特征,西部地区农户家庭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和满足程度如何,自然成为西部地区确定新农村建设金融支持战略的首要前提。基于此,本报告利用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和西北大学团委联合进行的“您心目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型农户调研资料,对当前西部地区农户家庭金融服务的需求和满足程度予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为促进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行的金融支持路径。 本报告共分为,第二部分主要基于调研数据资料,对西部地区农户家庭金融服务需求与供给状况进行分析;第三部分主要分析西部地区农户家庭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提出了改进金融服务,支持农户经济发展的参考性意见。 二、西部地区农户家庭金融服务需求与供给现状 2005年,西部地区农林牧渔总产值9571.754亿元,同比增长10.6%,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2378.9元,较2000年增长了43%。但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受制于经济发展现状,西部农村金融总量小、结构单一,金融服务主要集中在资金融通上,农户的金融需求也主要体现对资金的需求。 (一)西部农户家庭金融服务需求现状 1、资金需求的总体情况 在对农户资金需求情况进行调研时,我们设计了5个问题,分别是“2005年家庭货币总收入”、“2005年家庭货币总支出”、“2005年家庭收入结余额”、“近3年家庭是否结果款及借款次数”、“您家庭近3年中最大的一次借款金额是多少?”。调查结果显示,西部农户家庭2005年的货币总收入主要集中在1001-20000元之间,约占88%,其中在5001-10000元的家庭最多,占比37%;而当年的家庭货币总支出在3000-20000元之间的比重为76%;收入与支出区间的错位表明,西部农村家庭入不敷出的现象十分明显(参见图1)。从其它统计看,33%的农户年末家中没有结余,56%的农户家里近3年内都借过次数不等的外债,另有接近7成的农户家庭负有债务;在对农户“您认为生产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的调查中,48%的受访者选择了缺资金;在农户认为本村最急迫解决的问题和改变本村面貌最缺的多项选择中,分别有27%和41%的答案中都包括资金和信贷支持的需要。这些数据总体反映出,一方面,西部农户家庭仍然存在较大的收支缺口;另一方面,他们急切需要外部资金的支持。 有统计显示,新农村在未来15年内全国平均每位农户需要投资约1700-4900元,照此推算,西部地区2.35亿乡村人口,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缺口将达3995-11515亿元。按照西部农户目前的收支状况分析,如果依靠农户自身积累和投入,新农村建设根本无法推进;如果仅仅依靠财政拨款,在现有的中央和地方财政状况下,也难以负担得起;因此,西部农村现存的资金缺口和需求意愿,需要扩展其它的融资渠道得以补充,而农村金融就是其中最主要的途径,通过金融机构的资金调剂和运营,增加西部农村金融服务共给主体,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方能有效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开展。 2、西部农户家庭的资金需求构成 (1)资金额度 为了了解农户家庭一次性借款的最大额和家庭的债务情况,我们设计了3项调研内容,即“您家里最近3年中最大的一次借款金额”、“截止目前、您家里是否患有外债”、“如果有外债,外债的数量是多少?”。调查结果显示,从借款金额来看,西部地区农户家庭最大的借款金额集中在1000-10000元内,其中2000-5000元比重最大,这说明西部地区多数农户单次借款额度较小,小额信贷万元以下的额度标准基本符合这种资金需求特征。然而,仍有13%的农户资金需求超过10000元,这种大额资金需求值得贷款部门的重视。从外债看,69%的被调查农户有外债,外债数量主要分布在2000-10000元之间,这种负债情况与农户借款最大金融的分布基本一致,表明了万元以下是农户主要的资金需求额度,也是多数农户愿意且能够承受的债务负担(参见表1)。 表1 西部农户家庭最近3年内借款最大金额和外债数量的区间分布 问题 选项及比例 最近3年内借款最大金额 1000元以下 1000-2000元 2000-5000元 5000-10000元 10000以上 8% 17% 41% 21% 13% 外债数量 2000元以下 2000-5000元 5000-10000元 10000-30000元 30000元以上 17% 30% 30% 17% 6% 数据来源:调研统计 (2)资金用途 通过对农户借款的资金用途的调查,结果显示(见图2),西部农户借款用于婚嫁和丧葬的支出只占4%,用于生产投资、看病和盖房的比重基本一致,共计50%,而46%受访者借款主要用于子女上学,可见学费成为多数西部农户家庭的最大开支。随着近年农村学生接受各类教育程度的提高,农户对这部分资金的需求十分迫切,一方面,农户对助学贷款这样的消费贷款产生了需求意愿;另一方面,农村资金通过大中专教育这一途径流向城市,导致农村本地发展资金的缺乏,这两方面的影响是农村金融发展所必须关注的。 (3)资金来源 为了了解农户借款的资金来源和借款途径,我们设计的可选择项目有“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亲友、高利贷”,其中前两者属于正规金融途径,后两者属于非正规金融途径。调查结果显示,西部农户家庭对从农信社借款、农业银行借款、亲友借款及高利贷借款这四种途径的利用情况有很大差异(见图3),西部农户对非正规金融的依赖远大于正规金融,其中在近3年中有近90%的农户不同程度地向亲友借过款,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借过款的农户总计有64%,患有15%的农户借过高利贷。农户的这种融资途径与西部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农户文化程度以及借款形式的便利程度密切相关。此外,资金来源还反映出,农户中高利贷的势力有所缩减,调查统计有57%的农户认为周围没有放高利贷的现象,这既说明西部农村地下金融在一定程度上被遏制,又表明西部农村资金的供给逐渐向合理合法化发展。 3、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认识和参与情况 由于在正规金融机构中,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是西部农村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两类机构,为此我们对农户与这两类金融机构的关系进行了调研。从贷款业务角度看,农村信用社仍然是支农主力军,近一半的农户会选择信用社的贷款服务,而农业银行贷款覆盖面小,是支农的辅助力量。但是,从对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难易程度及原因的调查中发现,有85%的农户认为从金融机构贷款较难;对于贷款难的原因,45%的农户认为是缺乏熟人关系,30%的受访者认为缺乏抵押品或没有担保人,认为手续多且复杂和利率太高或风险大的分别为19%和6%。这些数据表明,西部农村的贷款服务仍然不到位,金融机构的业务开展不规范,人为因素的干扰大;同时,贷款服务存在不合理因素,制约着农户的金融需求。 表2 西部农户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认识和参与情况 问题 选项及比例 近3年是否从信用社借过款 借过 45% 没借过 55% 近3年是否从农业银行借过款 借过 19% 没借过 81% 向银行或农信社借款难度 不难 15% 难 85% 资料来源:调研统计 从存款业务角度看,如图4所示,71%的西部农户家庭选择存款来安排结余资金,说明农户结余的金融资产主要体现为银行存款。在“愿意将多余资金存入农业银行,还是存入信用社?”的调查中,有39%的农户选择存入银行,28%的农户选择存入农村信用社,21%的农户选择放在家中。这表明,相比农村信用社而言,商业银行的基层网点具有良好的服务环境,其国有性质和相对规范的业务操作,能够给予农户更多的安全感,因此,出现了 “存款找银行,贷款找信用社”的差异化选择。另外,21%的农户愿意将余钱放在家里,表明2个方面的信息,一是西部农户家庭的货币结余较少,金融风险意识相对淡薄;二是金融服务的机构较少,特别是农业银行基层机构从县以下的大量撤出,使得农户将少量结余资金存入农业银行的成本较高。 表3显示了西部农户入股信用社的有关信息。虽然从理论上讲,农村信用合作社是植根农村、服务农户的合作制金融组织,具有天然的比较优势,但是从调查统计结果看,西部农户中只有34%的农户入股了信用社,入股比例不足农户数的一半。这说明在西部地区,农户整体上对信用社的认同意识不高,还没有把信用社当作为自己服务的专业机构。在入股信用社的受访者中,67%的农户是自愿入股的,另外33%的农户是因为村里要求而入股的。在入股信用社的主要目的调查中,为获得贷款便利而入股的农户占58%,没有明确目的而仅仅因为别人入股而跟风入股的农户占16%。 总体看来,西部地区农户还没有充分认识和利用农信社的金融服务,尤其在入股方面,农户参与信用社经营管理的主动性较低,这种现象反映出农信社的“自愿、互助合作、民主管理、赢利与风险共担”的机制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不利于农信社的长期发展,改革之路依然漫长。 表3 西部农户入股信用社的基本情况 问题 选项和比例 是否入股信用社 有 34% 没有 66% 参股信用社的意愿 自愿 67% 村里要求 33% 入股信用社的主要目的 获得贷款方便 58% 获得红利 6% 跟着别人入股 16% 资料来源:调研统计 (二)西部农户家庭金融服务供给现状 1、金融服务的供给主体 西部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部门主要包括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小额信贷机构(如扶贫社)以及邮政储蓄所。它们的业务发展各有侧重,农村信用社基层服务功能逐渐强化,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农业发展银行以其政策性银行的性质,主要履行对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工作;国有商业银行特别是农业银行主要增加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的贷款投放,并积极做好信贷扶贫和转向开发工作;小额信贷机构专门从事农户小额贷款的发放,并协助完成扶贫任务;邮政储蓄所网点密布,为农户提供储蓄存款服务。 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除农业银行在县城和大多乡镇设有网点外,工行、中行、建行只在极少数经济发达的乡镇设有营业网点,农村信用社在县城和每个乡镇都设有网点,一般还在每个村设有信用代办站,农业发展银行只在县城设有经营机构,邮政储蓄在县城和各乡镇普遍建有储蓄网点,并在较大的村设储蓄代办点。因此,西部农村金融服务部门布局的总体趋势是数量少且呈递减之势,乡镇一级以下能直接、经常向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常设机构是农信社及其代办站,以及邮政储蓄。 从各部门的职能和网点分布看,它们的实际支农范围存在明显差异。农信社的金融服务相对比较全面,而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基本只发挥储蓄所职能,小额信贷机构向特定农户群提供贷款,农业发展银行的服务与基层农户的关系不大。所以,农信社客观上成为服务农户的主要力量,我们的调研统计结果也显示,农信社是西部农户除从亲友处借款外获得资金支持最多的的金融部门,占到农户基金来源的45%,比从农业银行借款高出26个百分点。 2、金融服务的供给现状 (1)金融服务总量 支农信贷资金主要来源于央行资金支持和金融机构自身资产。前者包括支农再贷款和专项票据。1999年至今,支农再贷款总量不断增长,到2005年底,央行对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农信社安排支农再贷款1175亿元,累计发放农信社专项票据1599亿元。但是,近年来,由于农信社资产结构改观、资金实力增强,支农再贷款利率上调而系统内调剂资金利率下降,以及支农再贷款使用和管理中的缺陷等原因,西部一些地区出现了支农再贷款萎缩的现象,有的地方新增支农再贷款余额降至0。另一方面,央行虽然发放了大量专项票据,但是由于许多农信社无法满足兑付条件,兑付比例低,到2006年底仅兑付了94.6亿元。因此,央行支持西部农村金融的资金投入十分有限。 再从金融机构自身实力分析,图5是东、中、西部农村金融资产总量的对比,西部农村明显落后于其他地区,金融资产不足东部地区的三分之一,要以这样的资产水平服务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的西部乡村人口,必然呈现紧缺局面。图6反映了西部地区内部金融资产的关系(西藏无统计),各省金融发展参差不齐,金融资产规模大的省份存贷差距越大,即存在不同程度的资金外流。因此,西部农村金融机构的总体特征是资产规模小,资金来源有限,且地区差异显著。 外部支持和自身实力的现状共同决定了西部农村金融服务供给总量小且供给不均衡。 (2)金融服务类型 西部农村以银行类金融机构为主,保险等其他金融业务发展缓慢。目前,西部地区只有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和新疆兵团财产保险能够提供有限的涉农保险服务,而我们的调研统计显示,西部地区仅有16%的村参加了农业保险,70%的村没有一人参加商业保险。就银行类金融机构而言,目前开展的业务包括储蓄、信贷、汇兑、代理保险、代发工资、代理邮电等,但是这些业务的广度和深度依然较低,具体表现为:一是这些金融机构以传统存贷业务为主导,中间业务发展缓慢,据调查,2005年6月末西部某市两家城乡信用社实现中间业务收入0.43万元,占全市中间业务收入总额的0.04%,仅占其收入总额的0.003%。;二是其业务范围主要集中在县城,乡镇以下除储蓄、信贷外,基本没有其他业务。即使是贷款业务,也主要集中于传统模式,类似消费贷款,而农村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农民工外出务工贷款等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西部农户家庭金融服务供需中存在诸多问题,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主要方面:一是供需总量和结构的不匹配;二是农户金融意识淡薄;三是农村信用社支农中的不足。 (一)西部农户家庭金融服务供给和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不匹配 2005年末,全国农村银行网点仅2.7万个,约占全部网点的15%,平均每万人0.36个,平均每万人金融服务人数县及县以下为11人,行政村平均不到1人。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和人员的紧缺直接影响了金融支农的效果,西部地区尤为明显。 1、金融服务需求与供给总量不匹配 从货币收支、资金结余及外债情况看,西部农户家庭普遍存在资金缺口,有着强烈的借款需求;但是从借款来源看,多数西部农户家庭的资金缺口仍由亲友借款弥补,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在信用社贷款对家庭资金需求的满足程度调查中,认为从信用社借款完全可以满足资金需求的农户仅占13%,如图5所示。 在对榆林市的调查中,被抽样的12个行政村、275户农户2005年合计贷款余额仅为214万元,平均贷款额为0.78万元;从贷款覆盖面看,12个行政村中贷款户数占户籍户数的比例最高的仅为21%,最低的只有3%,平均比例为13%,信贷供给总量明显不足。 2、金融服务需求与供给结构不匹配 西部农户家庭资金需求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万元以下为主要额度,兼有大额需求;以生活消费为主要用途,子女上学是重大支出;与生产周期紧密相连,短期还款能力弱;倾向于低息或无息的借款形式,对高利息贷款承受能力差;贫困户资金需求强烈,而申请贷款条件缺乏。 从这五方面看,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与农户家庭的金融需求都存在不匹配的现象。其一,农户小额资金需求总体上可以满足,但农户发展副业所需的大额资金无法得到支持,信用户的资金需求容易得到满足,非信用户在信贷中被忽视;其二,信贷发放重生产消费,轻生活消费,类似农村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农民工外出务工贷款等消费贷款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三,年、季期限为主的金融产品,与农村生产周期不相符,或者使得农户新一轮资金需求与上一轮还款期重叠,还旧贷新在冗繁的审批中往往错过季节和商机,或者使得还款期在农户取得生产收益之前,增加了农户无法按时还款的可能性;其四,贷款利率不合理,上浮区间大,增加了农户的融资成本;其五,贫困户缺乏有效的抵押物或担保人,从而被信贷资金“边缘化”。此外,西部农村金融服务类型单一,无法适应不同层次农户的金融需求。如,部分贫困户迫切需要小额信用贷款和助学贷款等,而部分富裕农民产生了金融理财服务需求,买车、建房等消费性贷款需求也逐步出现;还有一些农户为农业生产投保无门,发展副业的大额、长期、循环贷款等无法满足。 产生这种金融服务需求与供给在总量和结构上不匹配的成因在于:首先,西部农村金融市场不完善、金融机构单一。如上所述,西部地区的金融机构主要为银行类金融机构,而这些机构中能发挥基础作用的只有农村信用社。而农信社自身发展存在诸多问题,支农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其次,西部农村资金外流现象有增无减,加剧了农村金融供给的短缺。表现为:一是按比例缴存存款准备金,部分农村资金流入其他地区;二是以高利率诱惑,鼓励基层行上存资金;三是邮政储蓄存款迅速增长,加快了资金流出速度;四是大中专学生教育支出不断增加,致使资金外流逐年增长。再次,权责利不统一,缺乏创新动力。基层行没有贷款审批权却要承担相应的信贷风险,影响了基层职工工作积极性,也制约着基层部门对于农户急需的金融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失去金融创新动力。最后,缺少风险共担机制,金融风险大。表现为:一是农业保险发展严重滞后,无法分散风险。二是缺乏担保机构。2005年宁夏固原市三家信用担保公司中没有一家为农民提供信用担保服务。三是缺乏适宜的抵押物。在我国农村现行的土地制度下,土地给农户带来的信用价值近乎为零,而农户房产、农具等价值低,不足以充当抵押物。四是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缓慢,缺乏分散风险的金融工具。 (二)西部农户普遍金融意识薄弱,对金融服务的利用率低 从家庭闲余资金的安排方式、向金融机构借款的比例、以及对农村信用社的了解和参与情况看,西部农户主动利用金融机构为生产生活服务的意识比较薄弱,许多农户对金融机构的认知还停留在尝试和仿效他人的阶段,这种现象与多方面的原因有关。 1.西部农村经济落后是根本原因 2005年西部地区农林牧渔总产值仅占全国的24.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低于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农村贫困面大,低收入人群多,经济基础薄弱,这一切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制约着农村的金融发展:一是农村金融没有发达的经济后盾支撑,发展缓慢;二是农户收入水平低,基本生产生活问题尚未解决,无法满足金融服务的基本条件。 2.西部农业生产特点和消费需求构成制约了农户的金融需求 西部地区农业生产大多是农作物的低水平重复耕种,表现为以家庭为单位的离散作业和原始耕种模式的特点。这种生产方式对资金的投入相对较少,而且大多数农户能够通过自身的积累或亲友之间的余缺调剂来解决,因此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并不十分迫切。农业免税后,农民的耕种压力更小,无偿转让、粗耕、撂荒现象增多,也减少了农业生产的资金需求。 3.西部农户文化水平低、观念保守,导致农户金融服务意识不强 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文化水平偏低,如表4所示,小学及以下程度的人口占4成多,低于东部及全国平均水平。受教育的机会少,意味农户对传统模式的信任和依赖较强,思想比较保守,这就决定了西部农户在面临资金缺口时的决策倾向。调研统计分析认为,多数西部农户仍然将熟人关系当作融通资金的最优和首选途径,而对农村金融服务的认识比较模糊,在借贷过程中也缺乏风险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 表4 2005年农村居民文化程度比较 全国 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 不识字或识字很少 6.9 10.4 4.3 小学程度 27.2 33.4 22.9 初中程度 52.2 45.9 55.0 高中程度及以上 13.7 10.2 17.8 数据来源:《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06)》 (三)农村信用社支农中存在诸多问题 调研结果显示,农村信用社虽然为西部地区农户获得资金支持的主要金融机构,但农信社在支农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表现在:(1)支农再贷款的管理和使用存在问题。在支农在贷款的发放时,对农户的贷款利率往往“一浮到顶”,就高不就低。以一年期支农再贷款为例,人民银行发放给农信社的利率是2.25%,而农信社发放给农户执行10.63%,没有体现其扶贫扶弱性质,反而加大了农户利息负担。该项贷款期限也不合理,人民银行规定贷款期不超过一年,而实际中多为半年,严重脱离了农业生产周期,造成农户还贷压力大,负担重。另外,该项资金的专款专管也存在不足。(2)在信用户管理制度下,农信社的贷款主要面向信用户,但信用户比重低,大部分农户依然贷款难。如礼泉县烽火镇信用户1744户,只占到该乡农户总数的22.7%;礼泉县石潭乡石泉村只有10户信用户,不到全村农户总数的8%。(3)出于 “保放、保收、保效益”的目的,农信社“惜贷”、“怕贷”,使得许多信用户的贷款需求也未满足。如礼泉县骏马乡六骏村的47户信用户中,在2002年到2004年8月期间仅有8户获得贷款;烽火镇烽火村64户信用户2004年上半年45户贷款需求户仅15户实际得到贷款。(4)人为因素,如缺乏熟人关系、手续繁琐、审贷时间长、利息制定不合理等,使得农信社无法满足农户资金需求。(5)农信社的合作性质尚未落实,不少入股农户没有参与农信社经营管理的意识,盲目入股的现象依然存在。 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1)农信社历史包袱依然存在,难以依靠自身力量化解不良资产,经营管理负担重。以宝鸡市陈仓区阳平信用社为例, 2005年底该信用社贷款余额为6041万元,存款余额为5942万元,而不良贷款就达3404万元(不含票据置换),占贷款总额的57.2%。不良贷款中3392万元是呆滞帐,主要为企业贷款,这些企业多数已经倒闭,即使国家保值贴补220万元到位,用769万元的票据置换救活50%不良贷款的难度依旧很大。(2)储蓄性金融机构分散了资金来源,削弱了农信社的支农实力。国有商业银行以其相对雄厚的实力吸引了部分农村存款,而邮政储蓄又以其广布的机构在基层与农信社争夺储蓄资源,两种外力作用,加上农信社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导致其吸储能力低,存款余额增长慢,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信社的信贷业务发展。如陕西彬县香庙乡信用社2003年1月至2004年2月末存款增加额为11.23万元,而乡邮政储蓄吸收存款约20万元,相当于该社存款增加额的178%。(3)农信社的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如内部制约偏重基层——“管上少、管下多”,内控建设随意性大,部分领域内控建设滞后等;另外,人力资源管理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潜在较大的道德风险。(4)信用社改革后仍然存在突出问题。改革后的信用社有三种身份——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及信用社县(市)级联社。西部地区建立省级联社的地方面临两个新的问题,一是政府管理金融机构在资金的投向上易于偏向政府指导的项目,贷款风险难以控制,二是关于“三会”(股东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管理模式是否会流于形式的争议;而实行农信社向股份制转化的地方(如贵州兴义农村合作银行),能否避免金融“非农化”也须实践检验。改革后的新问题依然制约着农信社支农力量的发挥。 四、 加大西部地区金融支农的政策建议 通过对西部农户家庭金融服务供需现状和问题的分析,我们提认为要从以下五个方面促进西部农村金融供需和谐发展。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培养农户的金融意识 针对西部传统农业生产效率低、风险大、收益低的特点,要因地制宜地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规模化机械作业,大力开发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产业和特色产业,培育乡村龙头企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农村经济环境的健康发展,以及农村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有利于截流当地资金,还将吸引外部资金的流入,从而为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此外,在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当地政府有必要增强农户金融知识的普及度,并协助金融机构加大对金融产品的宣传力度,让农户对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不再产生误解和盲区,激发农户自发利用正规金融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二)促进农信社支农主力军作用的发挥 具体措施包括:(1)消化历史包袱,减轻农信社经营负担。通过加大清收力度及借助政府力量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措施,帮助农村信用社尽快甩掉沉重的包袱,增强其经营活力。(2)拓展业务空间,增强自身赢利能力。农信社要积极参与农户的经济活动,与农户建立良好的信用关系,主动研究“三农”的金融需求情况,制定出适合农户的产品。(3)提升农信社的资本扩张能力。部分农村地区应在农民收入增加和承受力许可条件下,提高农信社最低股金限额,如果提高股金限额有困难,可以允许农信社在县域以内向公众、企业、财政及其他金融机构发行中长期“信合债券”,向一般社员与管理层发行可转换债券,这意味着将未来资本提前到现在使用(刘明,2004)。(4)增强信用社抗风险能力。通过建立内控机制、风险准备金制度、责任逐级落实、信贷质量与个人绩效挂钩等途径,加大信贷监督管理工作,增强信用社抗风险能力。(5)增加农信社的竞争力。通过加大投放支农再贷款,以及实施各种优惠和扶持措施,如对农信社提供财政贴息、免征农信社所得税,免征由“三农”贷款所得利息收入的营业税,以及从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列出一部分用于农业信贷补偿性支出等(杨羽飞、梁山,2005),增加农信社的竞争力。(6)优化农信社的人力资源管理。以“因事设岗、按岗选人、依绩效考核人、依考核激励人、以激励促进整合、以整合实现战略”为基本思路,同时,强化对职工及信贷员的培训教育,公开招聘高层管理人员,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加入农信社队伍,从而优化农信社人才结构,提高农信社员工素质。 (三)强化其他金融支农途径 针对西部农村金融的落后状态,在充分发挥信用社支农力量的同时,还必须从多方位给予西部农户以金融支持。(1)强化政策金融支农。一是对支农再贷款管理和使用进行调整,使其适应农信社和农户的需求变化,继续加大对西部农村的支农再贷款投入,发挥对农村信贷资金流向的引导作用,缓解农户贷款难的问题。二是适度降低西部农信社专项票据的兑付条件,增加兑付比例,促进西部农信社化解历史包袱。(2)加大商业金融的支农力度根据基层行的管理水平、经营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合理配置信贷权限;适当增加基层行的授信额度和审批权限,尤其是流动资金贷款,简化贷款审批和发放程序;县支行应建立健全贷款激励机制,强化贷款营销意识,积极发展新客户,增加贷款投放。(3)注重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不仅要促进现有政策性小额信贷机构管理模式的创新和业务发展,还要鼓励商业性小额信贷机构的建立,提高信贷支农的效力。具体措施包括:划出一块扶贫资金作为发展小额信贷的专项资金,由小额信贷实施机构提出申请,经有关机构审批同意后,用于补贴小额信贷工作经费或周转用于小额信贷的资本金;鼓励独立的小额信贷专业NGO(非政府组织,也称民间组织)开展此项业务,建立长期为农村贫困人口提供基本金融信贷服务的机制;利用小额信贷运作规范度提高,发展规模扩大、覆盖面增加的有利时机,探索建立扶贫银行的可能性,同时,从政策上明确支持运作有效的跨省信贷专业机构发展纵向联系,进一步发挥其整体优势(郭晓鸣,2005)。(4)利用邮政储蓄的网络优势,探索邮政储蓄贷款业务开展的合当方式。陕西省邮政在全国率先开展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从开办到现在,全省已经累计办理小额质押贷款1027笔,累计发放贷款6107.52万元,目前,邮政储蓄小额质押贷款业务已在全国31个省区市全面推开。 (四)增加农村资金回流途径,加大资金供给 (1)通过实行区域化的货币政策,降低以准备金形式流失的金融资源,增加对西部农村的基础货币供给量。(2)降低国有商业银行资金上存比例,并借鉴美国《社区再投资法》的运作方式,减少资金能从商业银行向外流动,即规定依据此法设立的金融机构必须将其一定比例资金投放社区服务型机构或该区域内的居民。(3)参照邮政储蓄从县及县以下地区吸收的存款占其全部存款的比例,规定其与农村信用社办理大额协议存款的比重,协议存款利率应本着邮政储蓄微利的原则制定,从而实现邮政储蓄的资金回流。 (五)拓宽农村金融服务领域,加大支农金融产品创新 面对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产品较为单一的问题,金融机构应该拓宽服务领域和进行金融产品创新,以便更好的满足农户多方面的金融服务需求。具体来说:一是积极进行产品类型创新,包括开办助学、养老、建房、大病统筹、家用电器购买、特色农业、观光旅游农业、“农家乐”、生态农业等多样化的贷款品种,推行跨省存取便利民工卡等;二是积极推进产品结构创新,即要灵活调整金融产品的期限和信用额度,可以根据农户信用级别高低设置不同信贷额度和期限的组合,使二者的搭配能够与农村的生产过程紧密联系起来,另外,要根据农户和企业资信和借款用途,制定适宜的弹性利率,降低其融资成本;三是积极进行贷款担保方式创新,即在推广完善农户联保、钱物结合、农户授信、小额贷款证等行之有效的贷款办法基础上,探索新型担保方式,如以农作物、农产品、承包的土地使用权等作为抵押获得贷款。此外,在金融咨询、商业信息、致富门路等方面给农民提供更多服务。 (执笔人:封妮娜 徐璋勇) 上一条:西部经济10年发展报告及2009年西部经济形势预测 下一条:关于陕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与模式的调研报告(二) / 打印 /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