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马莉莉教授应邀出席中宏论坛(第66场)研讨会并做主题发言 2025-11-10 聚焦“领航定向 接续奋斗 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主题,中宏论坛第六十六场在线研讨会于10月28日下午圆满召开。院长马莉莉教授应邀出席论坛并作了主题发言。 以下是马莉莉教授发言: 按照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安排,我国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数智科技革命驱动的中国式现代化,亟待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崭新动能。 一、“十五五”时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复杂性 21世纪以来,中国在驱动流程分解、网络联结的新型生产方式过程中,通过承接加工制造到吸聚越来越大规模的生产环节,引领东亚跻身全球生产制造集聚区域,中国的制造业规模约占全球1/3;同时在驱动数智科技产业革命、创新经济治理方式等方面取得初步进展,这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也为“十五五”时期向现代化全面发力与奋进廓清方向。 与此同时,在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攀升过程中,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地缘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迁,中国所面对的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这给“十五五”时期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带来风险挑战。 第一,科技创新的难度。中国从承接加工制造到工业化积累,已建成全产业链覆盖的世界上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在数智科技产业革命兴起之际,不管是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还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都到了攻坚克难的啃硬骨头阶段,唯有颠覆式突破与创新,才能找到现代化的可行路径。 第二,资源保障的挑战。一是庞大的生产制造体系,依赖于稳定可靠的多元化资源供应,包括原材料等初级产品、零部件等配套产品。二是随着产业升级,特别是新兴科技的研发,对人的心智开发要求不断攀升,这就有赖于教育、医疗、卫生、安全等大规模公共服务的投入,以培育足够多专业人才投入于创新实践。三是现代化的产业体系越趋依赖于研发、设计等中间服务延伸,交通、园区等硬件设施供给,以及政策、法律等软件设施配套。这些均构成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市场需求的约束。世界范围的两极分化、生产与消费分布的失衡、分配制度不健全等因素,仍然使有效需求约束成为产业可持续发展不容觑视的现实挑战。特别在数智科技产业革命浪潮下,人工智能在重复性劳动、简单劳动等领域对劳动力的替代,影响到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得收入的途径,从而给有效需求攀升带来压力。 第四,地缘形势的风险。作为世界上第一大生产制造国,在资源和市场均难以完全自给自足,对国际市场具有一定依赖性的国家而言,大国博弈可能通过资源输入端、市场连接端、虚实流通端等各环节输入风险冲击。2008年以来中国所展开的积极应对也表明了世界局势的复杂性。如何保障现代化的前进方向,成为成败与否的关键。 二、城市空间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十五五”时期是“十四五”规划的深化期,需巩固科技自立自强、产业链韧性提升等既有成果,同时也需解决发展不平衡、内需不足等深层次矛盾。“十五五”时期阶段性任务,决定城市这一空间载体,不仅仅是企业、产业、人口的汇聚地,而且势必发挥更为关键的历史性作用。 第一,企业竞争越趋依赖于城市空间所承载的产业链延伸及集群化发展。模块网络化新生产方式的兴起,决定生产链条以专精特新环节的网络联结作为组织方式,网络规模效应决定企业、产业、甚至产业链的竞争力。数智技术的融入,巨规模网络效应将更为强化。这就使企业竞争不同于二十世纪垄断企业一家独大足以形成竞争力的时代,龙头企业除了自身具有核心技术之外,还有赖于上下游生态合作企业形成产业链延伸、产业集群化,由此形成整合竞争力。这种产业组织生态与形态,需要由一定规模的城市空间来提供物理承载与有序依托。 第二,城市互联互通对接区域或全球分工网络是产业可持续集聚的基础与前提。分工越趋细化到生产流程内部,直接或间接关联的分工环节不断分散到更广阔的空间范围,使特定空间所聚集的产业无法独立存在;而需要紧密联结到区域或全球分工体系及生态,才有可能进行资源输入、产品输出、自身可持续集聚。而这种对外联通的能力,主要由城市的软硬件互联互通设施来供给与保障。 第三,企业与产业发展所需公共服务及营商环境配套主要依靠城市提供。随着创新产业发展所依赖的要素供给、资源保障、服务衍生等要求提升,成本控制越趋严格的企业、产业已难以保障自我供给,而需要由外部社会提供大规模的公共服务与配套。在一定范围的产业集聚区,城市成为多元化公共服务与营商环境运营的主要载体,城市的运营能力,直接影响到延伸至公共服务的全产业链的竞争力,继而决定市场化的主导产业的区域、国际乃至全球竞争力。 第四,科技创新依赖于城市空间蓄积人力资源池。由于科技创新依赖于专业人才,以及大规模科技创新更依赖于可观的人才资源池,这就给数智时代社会发展提出更高且崭新的要求。人的心智开发、人力资源池的蓄积并非一蹴而就,取决于更多个体从小到大的成长,从跟随父母的家庭到独立组织家庭,由此,围绕人才成长与家庭发展而展开教育、医疗、卫生、住房、安全等社会性服务,有赖于城市空间进行定制化、规模化、品质化供给。 三、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 2025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布,明确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间,指出因地制宜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重要目标。立足“十五五”发展新阶段,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包括: 第一,因地制宜聚焦主导产业,促进产业链延伸及集群化发展。现代化人民城市的首要功能是提供可持续发展、就业和生活的能力,这有赖于具有竞争力主导产业的聚集。对于不同空间而言,所具有的资源、要素等条件,决定了有必要因地制宜选择主导产业,一是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二是促进产业链延伸和集群化发展,挖掘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优势;三是促进空间优化配置,提高产业链的敏捷联结能力与市场响应水平。 第二,强化内外开放,高水平融入区域或全球产业分工生态。以产业创新为主导的城市必然是高度开放的城市,通过高水平的软硬件联通,保障资源、要素供应和产品、服务销售到更广泛的市场范围,才有可能促进产业集聚。其一,要求城市内部通达,便利于生产、服务、流通、消费高效连接,提高经营效率;其二,在产业集聚达到一定规模和高度,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形成生态关联的城市群或都市圈,提高产业链网、区块整体规模效应和竞争力;其三,与国内外广阔的市场高效联通,促进城市所聚集产业与区域或全球分工生态形成联动关系,以维护可持续的竞争地位。 第三,以定制化、敏捷响应为原则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城市作为主导产业所需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一是要求定制化供给,以满足不同企业、经营主体各异的公共服务需求;二是要求敏捷与弹性,在数智技术驱动、速度为上的时代,公共服务供给也必须快速响应,才能支撑主导产业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三是通过模块网络化组织方式,由不同机构提供差异化基础模块、不同组合形成定制化服务供给、各模块并行运作的方式提高敏捷程度,城市运营模式的创新是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保障。 第四,人力资源池的开发构成公共服务供给的核心内容。为了培育更大规模的专业人才,吸聚、留住更多人力资源,为创新城市储备更为优渥的人力资源池,城市作为人口生活空间,决定了宜居、美丽、韧性、文明城市是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内涵所在,也构成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工作所向。只有根据所聚集产业及所需人才的要求,合理配置投融资资源,定制化地提供社会性、生活性服务,通过人力资源池的蓄积与服务能力形成,才能实现城市与产业的良性循环与互促发展。 上一条:研究员田洪志教授参加助力榆林‘十五五’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研讨会 下一条:文景企业家座谈会第七期成功举办 / 打印 /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