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途径与政策选择研究》出版发行 2014-12-26 由中心副主任徐璋勇教授、常务副主任姚慧琴教授、博士研究生李丙金等三人撰写的《中国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途径与政策选择研究》,近日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书运用现代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等理论的基本思想,试图构建一个包括社会公平、代际公平、权利选择等因素的新农村建设中能力扩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实质进行理论阐释,从而为科学推进新农村建设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本书以我国西部地区为例,通过设计农户问卷及入户调查,对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农户的需求意愿、支付能力及政策诉求等关系新农村建设成效的关键问题进行调查,并运用社会与经济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客观描述与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以“增加农民收入、扩展发展能力、培育新型农民”为目标,提出具有现实可行性的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政策及其实现路径。 本书根据内容与逻辑结构分为6部分,共计12章。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项目研究的背景、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研究特色与主要创新点。 第二部分(第2~3章):理论部分。在对新农村建设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以现代发展经济学基于选择权利与能力扩展的经济发展理论为基础,构建一个纳入发展选择权利、能力扩展、代际公平等因素的理论分析框架,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与实质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与阐释,并就“新农村建设的本质是农民能力扩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新型农民培养、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农民意愿诉求和政策供给的良性互动”三个命题进行阐述。 第三部分(第4~6章):西部地区农民能力扩展的基础条件研究。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能力扩展必须基于现实的基础条件,本部分通过对西部地区农村经济运行现实状况的系统分析,充分发解西部地区农民能力扩展的基础。其中,第4章是经济基础和财政能力分析;第5章是产业发展和空间结构分析;第6章是公共基础与公共服务分析。上述分析为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政策制定与路径选择提供依据。 第四部分(第7~9章):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农户需求意愿、支付能力与政策诉求研究。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制定与选择必须首先考虑农户的需求意愿、支付能力以及政策诉求,避免新农村建设成为地方政府的形象工程而伤农,背离新农村建设的初衷。本部分通过农户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摸清西部地区农户对新农村建设的真实意愿与政策诉求,为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民能力扩展寻求最佳的政策切入点提供依据。其中,第7章为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农户的需求意愿分析;第8章为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农户支付能力分析;第9章为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农户政策诉求分析。 第五部分(第10章):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典型模式的比较研究。通过对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典型模式的比较与分析,提出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总结成功经验,为新农村建设政策制定与路径提供借鉴。 第六部分(第11~12章):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政策支持与制度改革。本部分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着眼于实现“增加农民收入、扩展农民发展能力、培育新型农民”的新农村建设根本目标,提出加快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实现路径与支持政策。其中,第11章分析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主要提出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路径在于实现农民能力扩展,具体需要通过产业发展作为经济支撑、合作制经济进行组织优化、农村城镇化为空间载体;第12章分析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支持与制度改革,其中支持政策包括产业政策、财政政策以及金融政策,需要进行的相关制度改革包括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农村教育制度改革、农村投融资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以及民主管理制度改革。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理论上,综合运用了现代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等理论的基本思想,构建了一个纳入社会公平、代际公平、权力选择、能力扩展等因素的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分析框架,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实质进行理论阐释,弥补相关研究更多停留在概念阐释和政策讨论层面的不足;二是在实践上,通过对2006—2010年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基础及新农村建设中农户的需求意愿与政策诉求分析,客观认识与评价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绩效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与需要进行和政策制度改革,为新农村建设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三是本研究以2006—2010年连续5年对除西藏之外的西部11省(市、区)累计20221户农户及2015个村的问卷调研数据为基础,样本数量大、地域广、时间跨度长,这为进行西部地区农户问题的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 上一条:“您心目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十期大型农户调研活动全面启动 下一条:我中心课题组赴延安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行调研活动 / 打印 /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