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文
现在是:
 
 
榆林市生态农业示范村—尔德井村建设经验
发布时间: 2007/02/26 00:00:00   阅读: 次  

点此滚屏 鼠标双击自动滚屏 



    (一)关于推广尔德井村建设经验的建议
    靖边县红墩界镇尔德井村距县城32公里,全村辖11个村小组(即自然村),257户,1247人。总土地面积21平方公里,耕地3100亩,人均2.5亩,林地1700亩,草地6200亩(其中水地种草2000亩),属于靖边北部典型的风沙区,自然条件恶劣,2003年前人均纯收入只有900元,是个环境卫生脏乱,民居条件破败的贫困村。
    2003年,省山川秀美办公室省水保局为了探索全省山川秀美水保生态环境建设的新路子,在榆林市靖边县海则滩成立了治沙示范基地。并把与该基地相邻的红墩界镇及其尔德井村作为治沙基地首批辐射带动的镇、村。确立了发展生态型农业循环经济,建设风沙区生态与经济和谐发展的新农村示范村。靖边县抢抓机遇,充分利用省市定点支持的条件,超前谋划,高点起步,倾斜政策,加大投入,积极落实各项配套政策,经过三年多的建设,尔德井村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2005年,该村万丰泉小组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1万元。实践证明,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型新农村建设之路,完全符合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念,为我国西北地区风沙区的生态环境治理与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了一条极具推广意义的新路。
    榆林市应大力宣传和推广尔德井村生态建设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经验。在该市“以工兴农”整体思路的基础上,推动榆林北部风沙区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财政支持条件下,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思路,实施项目带动、产业推动战略,建立符合风沙区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资源节约型,经济循环型,环境友好型的成区连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群落。
    (二)关于大力宣传榆林及整个陕北生态治理成就的建议
    榆林北部地区(包括榆阳,神木,靖边,定边等北六县),经过几代人半个世纪的奋斗,尤其是自1999年退耕还林(草),封山(沙)禁牧以来,防风治沙已经取得了骄人成绩。我们一路走来,远眺横亘天边的沙梁,已经染上青青的黛色,近看道旁的沙丘、沙包,被一墩墩的沙蓬,沙蒿,沙打旺,柠条等宜沙草灌紧紧抓住,昔日的满目荒沙代之以满目绿色。由旱柳和小叶杨组成的田间林带更是以小叶杨的深碧和旱柳的嫩绿交辉相映,色彩对比强烈绚丽。车行其中,人在车上,满眼晃过的是不尽绿色。虽然也还有沙丘露头,但更有林间草间的良田万顷,种植着榆林的“粮、薯、杂”特优品种。这一带的林草植被覆盖率在43—60%之间(市农、林局及靖边县的统计数据不尽统一)。给我们的感觉是至少不低于50%。然而,陕北生态治理的成绩宣传不够,延安由于黄陵祭祖和红色旅游的开展,其生态的改善逐渐被外人认识,而榆林的生态恢复成就鲜为人知。在许多东部学者的眼里(他们并不曾来过)和心里,陕北特别是榆林就是风沙肆虐的黄土高原和大沙漠的代名词,是华北沙尘暴的沙源。对生态环境治理持悲观态度,甚至否定态度。我们认为陕北整体生态的改进和尔德井村新典型的出现,有力地说明了尽管整个中国西部生态环境修复的任务还任重而道远,甚至不能排除无法根治之说,但只要理念正确,尊重规律,科学运行,我们是可以顺天势,应人事,借助大自然的自我恢复之力,做我们顺应规律之事,大封禁,小治理,整体遏制,局部治理。治好一处是一处,建好一村是一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一个天蓝地绿水青山秀的新榆林、新陕北、新西部必定是会逐渐变成现实的。
因此,我们建议:
    1、运用电影、电视等现代文艺和传媒手段,拍一部类似《印象刘三姐》那样的宣传片,大力宣传陕北尤其是榆林北部风沙滩地区的生态新貌,把这一地区的生态变化同新兴的拔地而起的现代工业城市榆林市(榆阳区)一并宣传,形成烘托与对比。这实际是为榆林市的投资环境的改善在作宣传,有利于吸引国内外资金投向榆林的能源化工产业和涉农产业。
    2、开辟“大漠之旅”旅游专线,通过榆林市工业园区游—原榆林老旅游景点游(红石峡,红碱淖)—统万城、尔德井人文生态区游—秦汉长城遗址寻踪游等新老景区、新老路线的开辟,让国内外游客,国内外投资者了解榆林,热爱榆林。
    让我们用一首改造过的信天游表达我们对榆林市的良好祝愿:“唱不完的信天游,喝不醉的泸河酒,看不尽的满眼绿,吟不够的塞上柳!”

省政府参事:韦苇、高长天、刘笃慧
2006年8月20日

  打印本篇文章

访问量: |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