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文
现在是:
 
 
西部经济10年发展报告及2009年西部经济形势预测
发布时间: 2009/10/13 00:00:00   阅读: 次  

点此滚屏 鼠标双击自动滚屏 



西部经济10年发展报告及2009年西部经济形势预测
    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1999-2008年,西部经济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部署,充分发挥地方经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坚定不移地推进和深化各项改革,毫不动摇地促进对内、对外开放,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克服宏观经济波动、生产成本上涨以及非典疫情、罕见的冰灾与大地震的不利影响,经济社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经济效益大幅提高,生态建设与自然环境恢复态势良好,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取得了新进展。2009年是西部大开发10周年,我们“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对近十年西部大开发的历程与经验进行回顾和总结,并对2009年的经济发展趋势做出了判断和初步预测。
一、大开发前西部经济发展情况与西部大开发的目标
(一)西部大开发前西部经济发展情况回顾
西部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的三千年文明史,前两千年主要是在西部地区铸就的,这里的山川河流,哺育着中华民族从幼年走向成熟。近代以来,由于区域因素、国家经济战略导向和政策倾斜等原因,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整体落后了。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西部地区克服了区位劣势和非均衡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影响,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人民收入提高迅速。但是由于国家经济重心进一步向东部地区转移,在改革开放的早期,根据邓小平同志两个战略大局的构想,西部地区成为支持东部地区先行改革发展的后方,在资源、人、财、物等方面支持东部地区发展,使得西部地区发展长期滞后于东部地区。在此我们对新中国成立后到1998年西部大开发前夕50年间西部经济的发展做一简要回顾。
从反映经济增长情况的各指标情况看,成就与塌陷同在
在 1952-1998年间,西部地区的名义GDP总量增长了117.3倍,其中1978-1998年的20年间增加了20.5倍,快于1952-1978年26年间5.72倍。在GDP增速上,1952-1998年间呈现逐步加快之势,前26年年均实际增长率为6.90%,增长最快的是青海(9.06%),有七个省、区的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88%);改革后20年年均增长9.45%,增速大大快于前者,增长最快的是新疆(10.62%),有三个省、区的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9.82%)。名义人均GDP在1952-1998年间增长了约52倍,其中的75%是在改革后实现的;在财政收支上,1957-1998年41年间,西部地区财政收支大幅增长,其中财政收入增加了约30倍,财政支出增加了约76倍。
但从区际间的比较看,西部地区在上述各指标上全面落后于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改革前的26年间,西部地区的GDP增速虽略慢于东部地区,但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在改革后的20年间尤其是后8年则全面落于东、中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相应地GDP占全国GDP的比重在改革前有所增加,改革后则由1978年的20.63%下降到1998年的17.69%[1];人均GDP方面,西部地区人均GDP在1952年为全国平均值的69.5%,在1978年下降为约68%,到1998年则进一步下降为57.9%;财政收入占全国比重在1957-1978年间下降严重(由19.64%下降为13.21%),在1978-1990年间大幅增加(由13.21%上升为22.81%),但在1990-1998年间又出现较大程度下降(由22.81%下降为18.99%);财政支出占全国的比重在1990-1998年间也明显下降(由29.09%下降为24.09%)。这些比较表明,改革后,东西部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大大加剧了,这种情况在改革进入中期以后表现的特别明显,西部地区在中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呈下降趋势。
图1 各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
2、产业结构上看,发展不平衡与落后并存
1952-1998年,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改善是比较明显的,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66:16:18变为1978年的37:43:20,1998年进一步变动为25:41:34,基本符合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但就1998年的数据看,西部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及东部地区相比,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仍然偏高,而且市场化水平低,技术比较落后,广种薄收的传统生产方式仍比较普遍;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低于全国和东部地区近7和8个百分点,而且主要是资源型与军工型的企业,对整体经济的拉动能力弱,轻工业落后尤其明显,对人民生活改善不足;第三产业发展与全国平均水平最接近,但这并不表明,西部地区的第三产业比较发达,因为评价产业结构先进与否的标准除了产值指标,还应看其产业内部构成的现代化程度,西部的第三产业主要集中于传统的商品流通业与旅游业,信息、金融等新型第三产业发展则全面落后,而且由于改革滞后等原因,人员素质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从资本来源结构看,西部地区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由于技术和经营手段落后,许多企业需要财政支持才能维持生存;民营经济发展不足既是市场经济发展不足的结果,又是进一步拉大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市场化水平差距的原因,这使得西部地区经济自生与发展能力欠缺。
从经济发展后劲上看,投资意愿与投资能力矛盾突出
改革以来,西部地区在反映外延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建设投资和内涵扩大再生的更新改造投资方面力度不断加大,分别由1985年的218.94亿元和93.12亿元提高到1998年的2460.45亿元和871.13亿元,充分反映西部地区奋力追赶现代化的强烈愿望。但限于经济总量的不足,西部地区两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不升反降,特别是更新改造投资下降尤其明显。从投资结构上看,西部地区的更新改造投资占两类投资的比重由1985年的30%下降为1998年的26%,1998年,西部地区的更新改造投资占全国比重约比东中部地区低3个百分点,反映出西部地区技术进步能力弱化、长期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的特征。固定资产投资水平较低还使得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水利设施不足,交通路网单薄,电网建设滞后,电信服务普及率较低;生态环境恶化,荒漠化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产业结构调整能力不足,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第三产业发展落后。
4、从人民生活与社会发展水平看,发展不足与民生艰难共生
       人均收入与消费方面,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西部地区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与城镇可支配收入水平全面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部分地区的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情况在改革初有一定改善但不明显,除在人均消费水平方面,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四个民族自治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这可能是由于国家执行民族政策的结果),城乡居民收入则几乎全面落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从各地区均值与全国平均水平之比看,人均消费水平与城镇居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有所接近,但农村则出现恶化之势。1998年与改革初相比,除少数省份外,这三项指标均为不同程度恶化,在人均消费方面,宁夏恶化得最为明显,由相当于全国平均值的139.7%下降为68.9%;在城镇可支配收入方面,新疆下降最大,由相当于全国平均值的99.8%下降到75.8%;农村居民收入方面,甘肃下降最多,由与全国相当下降到仅为全国均值的65%。为此,改革开放后大量研究分配收入差距的文献认为,东西部差距对基尼系数的提高负为主要责任。
人口素质方面,新中国成立后,西部地区的中、高等教育发展迅速,1952-1998年,中等学校在校生数由47.90万人增加到1488.50万人,高等学校在校生数由3.20万人增加到73.40万人,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和人才支持。但与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约为29%相比,西部地区高、中等学校在校生数指标均与其人口所占比重不相符合;而且在1990年后,西部地区大、中学校在校生占全国的比重还有所下降(分别由1990年的22.16%和26.81%下降为1998年的21.52%和23.62%)。
表1 西部地区各省人均收入与消费指标
 
人均消费支出(元)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52
1978
1998
1957
1980
1998
1957
1978
1998
全国
142
184
2,972
235
439
5,425
73
134
2,162
重庆
 
 
2,224
 
 
5,467
 
 
1,720
四川
51
149
2,040
185
429※
5,412
 
120
1,972
贵州
52
146
2,121
197
360
5,127
68
127
1,789
云南
50
128
1,511
151
316
4,565
64
109
1,334
西藏
54
156
2,059
192
404
6,043
66
131
1,387
陕西
 
 
1,551
 
487※
 
 
 
1,232
甘肃
81
173
1,852
 
381
4,220
76
134
1,406
青海
80
168
1,612
 
403
4,010
93
101
1,393
宁夏
94
257
2,047
 
 
4,240
 
113
1,425
新疆
92
214
1,947
220
438
4,112
102
116
1,721
内蒙
122
217
2,745
 
482※
5,001
125
119
1,600
广西
99
207
2,141
 
370
4,353
 
131
1,981
备注:※为1981年数据;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80—1999年整理。
西部地区落后的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已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小康社会建设和国家整体现代化的实现构成约束,对国家的生态安全、民族团结、国防安全和资源保障构成威胁,这使得加快西部地区发展已成为当时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是贯彻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战略构想,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加强民族团结,保障边疆安全和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是调整地区经济结构,发挥各地优势,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和水平的迫切要求;是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市场空间,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部署。”“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必须把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突出地提出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为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迈出重要步伐。”实施西部大开发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二)西部大开放战略的提出与目标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针对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现实,提出“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一个大局,就是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中西部地区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大局就是,当沿海地区发展到一定时期,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经过20年改革开放,东部地区经济总量已占全国经济总量一半以上,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当时面临着严重的市场约束,此时实施西部大开发不仅符合邓小平的构想,而且支持西部开发对东部来说不仅是责任,也为其提供进行产业升级和扩大市场规模的机遇。为此,1999年6月9日,江泽民在西安提出: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的条件已经具备。1999年9月22日,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决定明确提出: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2000年初,国务院成立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并召开了西部开发工作会议,具体部署西部开发的工作任务,西部大开发拉开了序幕。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基本指导方针是:实施西部大开发,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进取,量力而行,充分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统筹规划,科学论证,按客观规律办事,把开发的主要任务落到实处;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抓住关键环节和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依靠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有效地推进西部大开发。总的战略目标是,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到21世纪中叶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面貌,显著地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努力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新的西部地区。
二、1998-2008年西部大开发的成效
西部大开发自1999年6月算起,至今已有10周年了(为便于与大开发前的情况比较,我们以1998年为基年考察西部大开发情况)。1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地区、各部门特别是西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西部大开发进展顺利,成效显著,实现大开发、大发展、大跨越。
(一)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增长
1998年以来,西部地区国民经济不仅增长速度快,而且持续的时间长、稳定性好,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均实现了大跨越,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GDP年均增长11.42%,高于全国9.64%的年均值,这十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长最快的十年。其中内蒙古自2002年起连续7年增速居全国第一,十年间年均增速高达16%;陕西和西藏以12.18%紧随其后,增速最低的云南也达到9.47%,云南同时也是西部地区中增速唯一低于全国水平的省份;2008年西部各省区增长率均高于9%的全国平均水平。
十年间西部经济在持续增长的同时呈现加速态势。经济增速不仅快,而且表现出周期性提高。1999-2007年,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由7.96%迅速提升到14.52%,年均加速0.94个百分点; 2008年因自然灾害及外部经济环境恶化等原因增速略有下降,但依然高达12.38%。
经济总量在全国GDP中的占比先降后升。1998年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14647.38亿元,2008年达到58256.58亿元,年平均增加4360.92亿元。虽然西部经济总量的增加迅速,但由于中国经济整体增长较快,在1998-2003年间,西部经济在国内GDP中的占比不仅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由占17.69%下降到17.02%;2004年因受国内经济增长对资源需求大幅提高诱致的价格提高因素的影响,使西部资源密集区的经济出现异常加速现象,致使西部经济占比高达17.93%;但价格高企现象毕竟不可持续,2005-2008年间,西部国内生产总值恢复平稳增长态势并且开始快于全国平均增速,其占国内GDP的份额也稳步提高,由16.98%的历史低位提高到17.80%,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也有所缩小。
地区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重庆
1429.3
1479.7
1589.3
1749.8
1971.3
2250.6
2691.5
3069.1
3486.2
4122.51
5099.66
四川
3580.3
3711.6
4010.3
4421.8
4875.1
5456.3
6379.6
7385.1
8637.8
10505.30
12506.25
贵州
841.9
911.9
993.5
1084.9
1185
1356.1
1677.8
1942
2267.43
2741.90
3333.4
云南
1793.9
1855.7
1955.1
2074.7
2232.3
2465.3
3081.9
3472.3
4001.87
4741.31
5700.1
西藏
91.2
105.6
117.5
138.7
161.4
184.5
220.3
250.6
290.05
342.19
395.91
陕西
1381.5
1487.6
1660.9
1844.3
2036
2398.6
3175.6
3674.8
4383.91
5465.79
6851.32
甘肃
869.8
932
983.4
1072.5
1161.4
1304.6
1688.5
1928.1
2275
2702.40
3176.11
青海
220.2
238.4
263.6
301
341.1
390.2
466.1
543.2
641.05
783.61
961.53
宁夏
227.5
241.5
265.6
298.4
329.3
385.3
537.1
599.4
706.98
889.20
1098.51
新疆
1116.7
1168.6
1364.4
1485.5
1598.3
1877.6
2248.8
2639.6
3018.98
3523.16
4203.41
内蒙
1192.3
1268.2
1401
1545.8
1734.3
2150.4
3020
3822.8
4790
6091.12
7761.8
广西
1903
1953.3
2050.1
2231.2
2455.4
2735.1
3433.5
4063.3
4801.98
5955.65
7171.58
西部
14647.6
15354.1
16654.7
18248.6
20080.9
22954.6
28620.7
33390.3
39301.25
47864.14
58259.58
表2 1998-2008年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1998—2007年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9—2008年整理;2008年数据来自西部各省2009年统计公报。
人均国民收入净增加两倍多,由低收入状态步入低中等收入状态。1998-2007年,西部地区人均GDP由4122.6元提高到13186.44元,净增加2.2倍;其中内蒙古增加了近四倍,是提高最快的地区,也是西部地区人均GDP最高的地区,达到25326.9元;在提高幅度方面,陕西和宁夏分别以3.8倍和2.45倍居内蒙古之后,它们也是仅有的超过平均增速的3个省区;在绝对值方面,陕西和新疆分别以提高10741.45元和10424.89元居二、三位。人均GDP的提高标志着西部地区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图2 西部地区1952-2008年各阶段分省及全国GDP年均增长率(%)
(二)经济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地区、城乡和产业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和特征。1999年以来,西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出现了明显的积极变化,第三产业比重继续提高,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区际、区内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出现了积极变化。随着中央确定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的不断到位,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出现了积极变化。在西部地区GDP占国内GDP比重逐步提高的同时,1998-2008年各次区域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增加,2008年西南地区国内生产总值27032.32亿元,为1998年的3.49倍;西北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1998年的4.27倍;内蒙古和广西国内生产总值为1998年的4.82倍。在十年中,内蒙古地区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领跑西部经济,并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内蒙古现象”;原先最落后的西北五省区显示出强劲的追赶势头,其在西部地区GDP中所占份额由1998年的26.05%提高到2006年的28.34%,近两年虽有所回落,仍稳定在28%附近;西南地区虽也有不错增速,但远不如其他地区,其在西部地区的份额也由52.82%单调递减为2008年的46.4%。更能反映未来经济发展后劲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均提高迅速,与1998年相比,西北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提高了5.65倍,西南地区提高了5.51倍,内蒙古与广西合计提高6.54倍,西北地区提高幅度大于西南地区。说明在各次区域经济发展均比较快的形势下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后劲在不断增强。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向高级化转变的特征明显。1998-2007年,西部地区第三产业产值由5015.8亿元增加到18046.9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34%提高到37.7%(2005年一度达到39.6%);第二产业的比重由40.73%提高到46.32%;第一产业在总量由3727.5亿元增加到7645.08亿元的同时,所占比重由25.27%下降到15.97%。工业化发展迅速,电力、设备制造和能源工业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第三产业比重在持续提高的同时,现代化水平也不断提高 ,其中,交通运输邮电业增长迅速,2007年,铁路营业里程达到29411公里,公路营业里程达到1339419公里,均占全国的37%以上;邮电业务总量达到3977亿元,占全国的20%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也实现较快增长。
图3 1998-2008年西北、西南地区GDP占西部地区总产值的比重
图4 1998-2007年西部地区三次产业比重的变化情况
 
 
 
 
 
 
 
 
 
 

图5 全国与西部地区各省城市化发展情况
城乡经济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中趋向协调发展。西部地区2007年城市化率达到36.96%,比2001年的28.73%上升了8.23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持续不断提高,虽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5个百分点,但相对量来看,二者有所接近;2001年,城市化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仅有内蒙古,到2007年,则加上了重庆市。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2001-2007年城镇总人口年平均增加534.8万人,乡村总人口年平均减少407万人,分别约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的24.82%和26.43%。大量的乡村人口由农村向城镇的转移,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随着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措施的落实,包括加大农村道路、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减免农业税,加大各种补贴,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城乡经济发展进一步趋向协调。
(三)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地方财政收入持续大幅增加,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西部大开发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家财政收入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经济效益明显改善。与此同时,随着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节能减排取得了积极的初步成效,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地方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在十年内翻了两翻多。西部地区地方财政收入从1998年的946.24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5096.09亿元,净增加3.33倍,其中,内蒙古与重庆增长最快,2008年两地分别比1998年净增加7.38和7.12倍;而且财政收入增加量一年多于一年,增长速度出现螺旋上升之势,其中2007年增长最快,比2006年增长了33.62%。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上升,2008年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54%,比1998年的6.46%上升了2.08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提高了地方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加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切实加大了对落后地区和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有效地保障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
企业利润增长迅速。2007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231.69亿元,比1998年的39.49亿元多4192.2亿元,增长了106.16倍,年均增长率高达68.10%。企业利润大幅度的增加、快速的增长,大幅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拓展了企业的发展空间,调动了企业的发展积极性,为经济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微观基础;企业适应市场能力的大幅增强,是西部大开发最大成就之一,表明了西部经济自生能力的提高。
表3   西部地区一般预算内地方财政收入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亿元)
 
财政收入(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亿元)
地区
1998
2008
1998
2007
重庆
71.13
577.24
-19.31
241.73
四川
197.29
1041.76
39.7
700.05
贵州
65.34
349.53
1.64
174.41
云南
168.23
550.1
68.48
388.61
西藏
3.64
24.88
1.98
7.15
陕西
93.33
591
-11.4
691.83
甘肃
54.03
264.9
-16.11
214.78
青海
12.77
71.56
-8
136.27
宁夏
17.75
95
-2.86
49.79
新疆
65.39
360.8
-6.04
691.57
内蒙
77.67
650.64
3.22
641.99
广西
119.67
518.68
-11.81
293.51
西部
946.24
5096.09
39.49
4231.69
资料来源:1998、2007年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9—2008年整理;2008年数据来自西部各省2009年统计公报。
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西部经济发展不足,技术水平落后,加上地广人稀的客观环境,企业能耗大与排放量相对较大,节能减排任务重,形势严峻。但随着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西部地区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领域调整等各项措施的落实,节能减排在难度较大、困难较多的形势下取得了积极进展。废水、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大幅减少,2003-2007年未达标废水排放量五年净减少30287.5786万吨,占全国排放总量的比例由41.41%下降为31.49%;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五年净减少4298495.8吨。从排放的效能上看,每亿元产值废水、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下降明显,其速度快于全国下降速度,2003-2007年,每亿元产值未达标废水排放量由4.14万吨/亿元下降到1.35万吨/亿元,年均下降32.26%,比全国平均水平年均多下降10.35%;每亿元产值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由479.6吨/亿元下降到140.2吨/亿元,年均下降36%,比全国平均水平多下降2.14%;废气排放量则由1.95亿标立方米/亿元提高到2.18亿标立方米/亿元。在总排放量下降的同时,“三废”综合利用率大幅提高,2003-2007年,“三废” 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分别为891828.0、1079721.7、1687407.6、1907907.6、2450305.9万元,年均增加1558477.9万元,占GDP的比重呈逐步提高之势。
                                        
图6   西部地区亿元GDP“三废”排放量及综合利用水平占GDP比值
                                     
  (四)工业生产发展迅猛,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工业特别是重工业迅猛发展,对GDP增长的贡献能力大幅提高,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明显增加,工业产品供给能力大幅提高。
工业增加值连年提高,对GDP的贡献率明显增加。2008年,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达到22537.73亿元,比1998年的2853.4亿元净增加19683.86亿元,年均增长22.96%,超过GDP的增长速度,其中2005年增长最快,达到65.87%。相应地,工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和贡献率也大幅提高,占比由1998年的19.48%提高到2008年的38.68%,拉动GDP增长由1.23%提高到10.36%,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由25.7%提高到47.72%,其中2005年的拉动率为16.35%,贡献率达到创记录的98.12%。分地区看,四川省工业增加的绝对量增加最大,达到4346.33亿元,内蒙古以3227.65亿元紧随其后,陕西和新疆分别以2701.87亿元和2190.43亿元紧随其后;从增长相对量看,内蒙古、陕西、广西工业增加值分别以年均增长31.53%、26.44%、24.46%分居前三位;从对GDP的拉动率看,宁夏、内蒙古、陕西分别以6.02%、5.89%和5.48占据前三位。
能源、原材料和农业生产资料产品产量高速增长。2007年生产原煤10.27亿吨、原油5194.74万吨、天然气574.55亿立方米、发电量8838.18亿千瓦小时、钢材6834万吨、水泥29833.74万吨、农用氮、磷、钾化肥2095万吨,分别比1998年增长1.84、1.11、3.51 、2.33、3.23 、1.77 、1.38倍。
 
 
 
表4  1998-2008年西部地区工业的各项指标
 
1998工业增加值(亿元)
2008工业增加值(亿元)
1998年工业增加值/GDP(%)
2008年工业增加值/GDP(%)
工业年均增长率(%)
工业对GDP的年均拉动率(%)
工业对GDP的年均贡献率(%)
重庆
209.8
1829.63
14.68
35.88
24.18
3.55
26.17
四川
593
4939.33
16.56
39.49
23.61
3.91
29.35
贵州
181.8
1111.73
21.59
33.35
19.85
4.29
29.06
云南
517.5
1937.51
28.85
33.99
14.11
4.07
33.22
西藏
7.1
28.15
7.79
7.50
15.38
1.20
7.57
陕西
286.2
2988.07
20.72
43.61
26.44
5.48
31.54
甘肃
207.9
1130.00
23.90
35.58
18.45
4.41
31.89
青海
51.1
438.83
23.21
45.64
23.99
5.57
35.05
宁夏
57.7
485.10
25.36
44.16
23.73
6.02
35.29
新疆
242
1730.00
21.67
41.16
21.74
4.71
33.23
内蒙
222.6
3450.25
18.67
44.45
31.53
5.89
28.57
广西
276.7
2467.13
14.54
34.40
24.46
3.56
25.07
西部
2853.4
22535.73
19.48
38.68
22.96
4.47
30.21
资料来源:西部各省市区2009年统计公报。
(五)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
良好的基础设施不仅是西部地区追赶现代化的基本条件,也是吸引外资和东部企业西进的重要前提,1998年以来,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建成投产,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得到加强,经济增长后劲明显增强。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特别快速增长。2008年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6894.62亿元,比1998年增加了31847.82亿元,1999-2008年十年间投资总和达到158663.1亿元,年平均增长22%,投资规模之大、增速之快为历史所少有。其中,有8个地区的年均增速在20.01%以上,内蒙古更是达到33.05%,处于2-4位的陕西、重庆、宁夏也分别达到25.04%、23.43%和23.18%,最低的新疆也以年均16.25%速度增长;在投资总量方面,四川省投资量最大,十年累计完成投资32711.54亿元,内蒙古次之,达到20997.36亿元。
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形成。公路建设方面实施国家高速公路网西部路段项目,加快推进“油路到乡”和“公路到村”建设工程;铁路建设的一批重大交通项目进展顺利,组织实施一批通达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通道、西北与西南地区通道和沿边境对外国际运输通道以及大型铁路枢纽建设等重大工程,尤其是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开启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纪元;航空方面仅四川、贵州、云南三地2003-2007年就新增或改建民用机场25个,西部地区的交通条件得到重大改善。
信息与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能源生产能力大大增强。全区除西藏外基本达到村村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互联网络大都连接到乡,重庆仅2003-2007年就新增电力装机容量467万千瓦,提前三年建成重庆电网500千伏“日”字型环网;建设难度最大的西藏,也达到“县县通光缆,乡乡通电话”。西电东输工程顺利建成,到2006年,西电东送工程累计完成输送能力3420万千瓦,其中南通道完成六条交流、三条直流500千伏输电线路,总输送能力超过1200万千瓦;中通道完成三条华中送华东的±50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以及阳城送江苏的500千伏交流输电线路,总输送能力1020万千瓦;北通道完成13条500千伏交流输电线路,总输送能力1200万千瓦。
重点区域与重点工程基础设施得到改善,西煤东运、西气与西油东输工程进展顺利完成,其中,陕西省开工建设大型运输机项目建设;宁夏大六盘生态经济圈、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防沙治沙等工程扎实推进,2007年森林覆盖率达到9.8%,成为全国第一个“人逼沙退”的省区,重点流域、重点地区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新疆三大油田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取得重大进展,“西气东输”、中哈原油等管道建成运营,加快了国家重要石油化工产业基地、煤电煤化工基地、黑色有色等优势矿产资源基地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仅2003-2007年就完成重大工业技术改造1000多项,建成重大基础设施项目1.6万多个。
水利设施建设得到加强。重庆三峡水电站的配套设施与移民基本完成。2003-2007年内蒙古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16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937万亩,解决了427万人的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贵州省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63亿元,是建国以来前53年总和的1.2倍,解决了农村556万人的饮水困难,农村人均有效灌溉面积由0.31亩提高到0.46亩;云南省水利建成中小型水库165座,新增11.5亿立方米蓄水库容和200多万亩有效灌溉面积。
图7  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六)国内外贸易发展快速,市场规模明显扩张
西部大开发以来,正处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拓展,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的水平进一步提高。
进出口贸易总额连年增加。2008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068亿美元比1998年的132.6亿美元增加935.4亿美元,年均增长23.2%;其中进口比1998年增加366.84亿美元,年均增长23.37%,出口比1998年增加568.44亿美元,年均增长23.07%;贸易顺差持续大幅增加,由1998年的30.4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232亿美元。从分省数据看,新疆的进出口总额与出口增长最快,年均增长分别为30.76%和38.41%,进口方面则甘肃增长最快,年均增长45.82%。西部地区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不仅表现在纵向比较上,从横向看,由于西部地区投资环境的改善,其增长速度有超过东部趋势,据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初步测算,2008年西部地区实现进出口总额1068亿美元,同比增长35.8%,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高于东部地区19.5个百分点。
图8   1998-2008年西部地区对外贸易三项指标的年均增长率比较(%)
国内消费需求明显扩张。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9028.31亿元,比1998年的5108.5亿元增加13919.8亿元,年平均增长14.05%。从分省数据看,有三个省的增长率高于西部地区的平均增长率,分别是内蒙古(19.45%)、陕西(15.83%)、重庆(14.06%)。
图9   1998-2008年西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及
  打印本篇文章

访问量: |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