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文
现在是:
 
 
中国经济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 2007/02/11 00:00:00   阅读: 次  

点此滚屏 鼠标双击自动滚屏 



中国经济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学专业本科生

一、课程名称:中国经济思想史

二、教学内容、目的及方法

1、课程的主要内容:中国经济思想史是经济学专业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中国经济思想史是一门系统研究中国历代思想家、政治家及学者关于国民经济发展与宏观调控、管理及微观经济运行层面上的工商业和对外经济贸易的经营管理的观点、思路、理论或学派产的产生、形成、发展的学科。

2、课程的教学目的:中国经济学思想史学科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它积淀和凝聚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发展经济、强国富民的经验与智慧,并在经济思想体系上,形成了民族的理论特色与思维特色。 是我们建立当代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历史渊源与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丰富的智慧之源和历史之鉴。作为为本学科研究对象的历代思想家、政治家,不仅因其经济思想对当时国家经济发展与管理的推动而建功于中国历史,而且他们中的大多数也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人物,对祖国的统一,稳定与发展也作出了其他方面的贡献,形成了一种世代相传的中华民族的主流精神即爱国主义传统。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的三千年来经济思想史和理论演革史的基本知识,而且还寓教于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与传统优秀文化遗产的思想教育。

3、课程的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

三、推荐教材

1.必读教材:韦苇:《走向富强的千年追求——中国经济发展思想的理论体系及历史演进》。 叶世昌:《中国经济思想简史》上、中、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1983年、1980年版

2.选读教材: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中、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2年、1963、1981年1版. 赵靖、石世奇主编《中国经济思想通史》1—4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999年版,或2002年修订本。

3.何炼成,王一成、韦苇、杜干《中国经济思想史》、西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4. 王一成、韦苇、:《陕西古近代对外经济贸易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5.何炼成、王一成、韦苇《中国经济管理与发展思想新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刘秉扬:《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韦苇:《司马迁经济思想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8、赵靖、石世奇主编《中国经济管理思想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9、王毅武主编:《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简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0、叶坦:《富国富民论》、北京出版社,1991年版

四、课程教学安排

1、教学总学时60学时

2、学分:3个

3、考试方式:总分

五、教学大纲

第一章,从“富国富民”到实现四个现代化——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论。 论述从先秦诸子到近现代思想家关于富国富民思想的思想主张,及目标模式,共四节内容。前两节评价古代富国富民、富民强兵思想的产生、演化,后两节介述近代思想家国民经济发展目标论中的工业化与近代化思想,最后以两代共产党人的四个现代化思想作为中华儿女千年追求的富国终极目标,为全章的终结。

第二章,“本末”之争——关于国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探索与争议。 本章共七节内容,产业结构理论在中国古代表现为极富特色的“本”(农本)“末”(工商末)之争,以农为本几乎是三千年古代经济思想史上的共识,分歧的是对“工商业——“末业”的态度在不同历史阶段出现过不同的倾向,如先后出现的农工商并重、重农抑工商即重本抑末等不同的思想主张与制度安排。并评价这种思想演革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有不同的促进或延滞作用。直到近代,政治家、思想家们才冲破“重本抑末”的思想藩蓠接受了工业化思想,本章最后评价新中国前两代领导人对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认识,对工业化的政策主张,尤以邓小平全面论述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及农业现代化的两个飞跃作为中国特色的农工商高度和谐的产业结构理论的终结。

第三章、义利之辩——寻求国民经济发展动力机制的千年争论。本章共五节。中国历代思想家关于国民经济发展动力机制的争论与探索,形成中国经济思想史一个重要的理论条块,表现为颇具特色的一对特殊范畴“义与利”。第一、二节评价先秦、西汉以儒、法两家分别为代表的“重义轻利”和“重利轻义”论的争鸣。指出儒家代表人物孔孟在“重义轻利”主体倾向下尚不否定劳动人民有追求自己正当利益的权利,主张统治者应节私利,减轻民负以国家长治久安为最高道义与利益,这是孔孟义利论的合理内核。而法家的“重利轻义”论主张以利益驱动国民经济发展,有朴素唯物主义倾向和对物质利益规律的朦胧认识。但该论过于强调地主阶级的人性恶论,并评价了伟大历史学家司马迁秉承兼备两论思想精华,正确处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义”、“利”关系。主张以“利”驱动,以义框利,义利并重的义利论。三、四节介评后世义利思想的冲撞和发展,第五节,重点评述新时期邓小平的“义利观”。认为邓小平同志关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利益驱动论、“先富后富”论、“两个大局”思想和两个文明建设“两手抓”的思想是对古老义利论的新总结新发展,真正解决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动力机制问题。

第四章,“善因论”与“轻重论”——国民经济发展的调节与运行机制论。 本章内容共有十节。以国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基本观点为划分标准,将古今中外的国民经济宏现管理与调控理论大致分为国家干涉主义与经济自由主义两个派别,而本章前七节内容,分别评价富于中国特色的古代经济自由主义的经济调控理论“善因论”和古代国家干涉主义的调控理论“轻重论”各自产生、形成、发展的历史主线与代表人物。第七、八节介述近代民族阶级思想代表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国家干涉主义倾向(如康有为的计划经济思想、孙中山的国家资本主义主张)和已接受西方经济学影响的一些学者的重商主义或古典经济自由主义观点。第九节,评价建国后第一代领导人和第一代经济学家选择“计划经济”制度安排的思想必然性及他们的反思和对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初步探索。第十节、全面评价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性的理论突破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禁区与认识误区,最终为第三代领导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五章、对外开放的优良传统与禁海闭关的历史波折——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本章旨在纠正一个似是而非的认识误区与舆论误区,即古老的中国是一个封闭保守闭关锁国的国家,故导致了近代的经济落后。本章共七节内容,以大量的中外经济关系史料与思想史料证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与发展史是对内发展经济以加强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对外开放交流以增加吸引力和向心力的发展与开放的历史。第一、二节评价自先秦、两汉到唐宋元时期的对外开放的思想理念和外贸经营管理思想。特别强调西汉时期《管子•轻重》中的贸易经营思想和桑弘羊的“以虚荡实”论,既是对先秦卓越的对外开放与外贸经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且对我们当代有借鉴主义。对盛唐的对外开放和宋元外贸发展盛况及市舶司制度的建立亦作了高度评价。 第三、四节系统评价明清的通海与禁海思潮的斗争。评价明清外贸外交政策的功过是非。这里特别强调明清外贸与对外关系政策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历史作用的重大区别,纠正一个思想误区,即不应不加区别的对明清均斥之为“闭关锁国”,而是指出明代处在中国由领先世界水平转为落后于世界的转折点上。历史转折的原因之一是明政府对外贸易政策的逆转,明统治者应付历史责任,而清代中国落后已成历史定局,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古老中国的经济侵略与军事威胁,迫使清政府采取严守国门,强化管理,以捍卫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的外贸与外交政策是事出有因,势所使然。并且在清朝前期,外贸进出口额和贸易的国家地区均创历史最高,在管理制度方面创立了海关制度,在对外开放和开海设关管理思想方面,亦有新的发展。第五节,评价中国近代在抗击外国列强、救亡图存历史背景下的对外开放观念,对外贸管理思想和近代以林则徐、魏源为先驱的学习西方、师夷制夷的新思潮,直至孙中山的对外开放和学习西方、学习苏俄的思想历程。第六节,深刻的历史教训,全面总结中国封建社会三千多年和中国近代百年对外开放与外贸经营管理思想、经营管理体制的先进性与局限性,从这一领域寻找中国在15世纪之后从遥居世界之先到沦落为屈居世界之后的历史经验教训,得出7点认识。第七节,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在回顾毛泽东、周恩来等第一代领导人为打开国门,抗击封锁而作出的探索的基础上,全面评价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战略、措施、步骤和他对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深刻认识。强调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在整个中国对外开放史上的地位和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并以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作为本课程内容的最高潮和精彩的谢幕曲。

以上教学内容即为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各章思考与讨论题导论

1. 经济类专业本科生为什么要学习中国经济思想史?

2. 中国经济思想史课程的研究对象、学习方法,该课程在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3. 如何评价中国经济发展与管理思想在世界经济思想史上的地位?

4. 对于古代经济发展思想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应如何评价?

5 .对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你作何理解?

第一章:

1. 比较儒法两家富国富民、富国强兵思想的异同之处。

2. 《管子》与荀子的富国思想有何特点?

3. 荀子的“开源节流”与“强本节用”论的思想真谛及进步意义是什么?

4. 试论桑弘羊重商主义的“富国富民论”。

5. 简述从林则徐、魏源到孙中山近代诸多思想家的富国富民思想或目标模式。

6. 试论中国共产党前两代领导人关于四个现代化思想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

第二章

1. 春秋时期产业结构思想较之西周有何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2. 孔孟是否轻工商?何以为据?

3. 试论“重本抑末”思想在战国时期产生形成的历史主线。及产生这种思潮的历史条件,评价其历史作用。

4.西汉前期重农抑商思想尚有哪些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内容,评价西汉前期重农抑商思想的历史作用。

5. 分别论述司马迁与桑弘羊产业结构思想的内容,比较两人的相似之处与侧重点的差异。

6. 盐铁会议上汉代儒家是怎样错位继承先秦儒法两家产业结构思想的?其历史影响如何?

7. 简述东汉至明清时期关于“本末”论的新发展新突破的代表人物的代表言论。

8. 简述近代工业化思潮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9. 评价毛泽东的产业结构思想。

10. 论述邓小平新时期产业结构思想的总体框架及他的农业现代化思想。

第三章:

1. 简述“义利”范畴的基本研究对象与内容。

2. 孔孟“义利论”的主体倾向和合理内核是什么?后世儒家是怎样扭曲发展的,其历史影响如何?“重义轻利“论对当代有何历史教训与历史借鉴意义?

3.系统论述司马迁的“义利论”,分析其与孔孟义利论的内在联系。评价其理论价值和对国民经济发展动力机制的指导意义。

4. 试述先秦“重利轻义”论的重要人物和代表言论,评价其合理性与局限性及对当代有何借鉴与启迪意义。

 5. 试论邓小平“义利”观的两个层次及其伟大意义。

第四章

1. 试论“善因论”产生形成的四个阶段及司马迁的理论贡献。

2. 丘浚是怎样继承和发展司马迁的善因论的?

3. 试论轻重论产生形成的三个阶段及《管子•轻论》的基本体系,并评价其理论与历史价值。

4. 桑弘羊是怎样实践与发展轻重理论的?

5. 简述唐代刘晏对管桑之学的运用与发展。

6. 简述康有为《大同书》中关于计划经济思想的萌芽和孙中山的国家资本主义思想。

7. 评价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制度与运行体制理论的重大发展。

第五章:

1. 评价《逸周书》中关于周文王和周公旦对外开放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简述姜太公和管仲一脉传承的对外开放,贸易富国方针的基本内容与精神。

3.简述荀子的外贸观及其重大意义与理论缺陷。

4. 简述《管体•轻重》中的外贸经营与价格战略思想(“守泄”原理与“因乘“之术)。

5. 简述桑弘羊外贸经营管理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对前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6. 简述唐宋元时期明君贤臣们(唐太宗、韩愈、唐文宗、宋高宗等)的开明开放观与外贸思想。

7. 明代通海思潮中几位代表人物(许孚远、丘浚、张瀚)的外贸管理思想各有何创见与发展。

8. 你怎样评价明清两朝相似的外贸管理政策不同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9. 简述:林则徐的“船坚炮利”论、魏源的“师夷制夷论”、冯桂芬的“中体西术”论、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论体系、郑观应的“商战”论的主要论点。

10. 简述与评价梁启超的对外开放,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的思想。

11. 简述与评价孙中山的学习西方与对外开发放的经济发展思想及对当代的启示。

12中国古近代对外开放与外贸经营管理体制与管理思想对当代有何教训或借鉴意义。

13. 邓小平是怎样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周恩来的对外开放思想的,他是如何论述与处理改革、开放与发展的关系的?

学生学习小结:学习中国经济思想史课程的心得、体会及对该课程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建议、意见。

四、 课后阅读参考书目

1、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中、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2年、1963、1981年1版.

2. 叶世昌:《中国经济思想简史》上、中、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1983年、1980年版

3.赵靖、石世奇主编《中国经济思想通史》1—4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999年版,或2002年修订本。

4.何炼成,王一成、韦苇、杜干《中国经济思想史》、西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5、王一成、韦苇、:《陕西古近代对外经济贸易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6.何炼成、王一成、韦苇《中国经济管理与发展思想新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刘秉扬:《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韦苇:《司马迁经济思想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赵靖、石世奇主编《中国经济管理思想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0、王毅武主编:《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简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1、叶坦:《富国富民论》、北京出版社,1991年版

12、冯世新、陆卫明:《邓小平经济发展思想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3、何炼成、白永秀、韦苇等《邓小平经济理论专题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王毅武主编:《中国现代经济理论丛书》6部,南方出版社,2001年版。

  打印本篇文章

访问量: | 登录